卓越党建

千秋伟业——纪念建党90周年系列述评“丰碑篇”


这是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新华社发


  90年的征程上,中国共产党领航中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件举世瞩目的大事,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走向,也深刻影响着世界变迁,铸就了永载史册的巍巍丰碑。

  这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沧桑巨变:党引领中国摆脱任人宰割的屈辱、亡国灭种的危局。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使神州大地面貌焕然一新

  深圳沙头角,中英街历史博物馆。一张发黄的相片,将历史拉回到1899年3月16日。

  趾高气扬的英国人香港辅政司骆克,垂头丧气的清政府广东补用道王存善,领着中英勘界人员,沿着一条干涸的河道,割走了相当于香港岛面积11倍的“新租界”。

  “像切肉一样,沙头角从此一分为二,世代同根的乡亲一夜之间被强行割裂。”馆长孙霄慨叹。

  翻开中国近代史,这样的屈辱太多、太多。

  自从1840年列强用枪炮击碎“天朝上国”的幻梦,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日甚一日。数以百计的不平等条约、章程、专条,像一张贪婪的巨网,束缚着贫弱的中国。

  “贵国何必急急,台湾已是口中之物!”面对日本割让台湾的威逼,72岁的李鸿章不顾颜面,苦苦哀求两个月的宽限期。

  但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的回答是:“尚未下咽,饥甚。”

  “中国的命运不再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而是任人摆布和宰割。洋人像主子一样来到中国,为所欲为。”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副主任金冲及慨叹。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仅在1931年到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死难的中国军民就超过3500万,占当时中国总人口的8%,为近代世界史之最;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相当于国民政府277年的财政收入。

  在不断深重的黑暗里,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这个诞生时只有50多人的政党,带领人民历经28年浴血奋战,终结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人民的历史,终结了几千年来极少数剥削者统治人民的历史。

  百年沉沦,一朝巨变。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古老的中华民族开始了新的纪元。

  “从那时起,中国人民真正开始独立主宰自身命运。”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说。

  “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中华人民共和国庄严宣布,对于旧中国签署的一切不平等条约,人民政府坚决予以废除。

  站起来的中国人,开启了当家作主、面貌焕然一新的新时代。

  “今天我——一个年轻的女工,能够站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讲台上来说话,这是5000年来中国历史上没有的事!”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上海工人代表范小凤无比感慨。

  被农奴主当作“会说话的牲畜”的西藏百万农奴,解脱农奴社会枷锁;掏粪工人时传祥走进人民大会堂,掏粪的手与国家主席的手紧紧相握。

  皇帝的宫殿还给了人民——北京太庙,明、清两代皇室的家庙,改建为劳动人民文化宫,成了工人的学校和乐园。

  “古来数谁大?皇帝老祖宗。如今数谁大?劳动众弟兄。世道一变化,根本不相同。还是这所庙,换了主人翁。”作家赵树理这样描述沧桑巨变。

  “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是新中国诞生最重大的意义,为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根本前提。”金冲及说。

  在更大的历史背景下,新中国的成立还具有全球意义。俄罗斯远东研究所所长季塔连科认为,新中国的成立推动了二战后广大亚非拉国家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运动,改变了世界发展的方向。

  这是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党引领一穷二白的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奠定了进步和发展的坚固基石

  “中国人口太多,中国历代的统治者都因为解决不了吃饭问题而垮台,共产党最终也将如此”——新中国成立前夕,美国国务院发表的白皮书这样预言。

  面对政治上独立解放的新中国,世界上不少人都抱以怀疑的目光。因为共产党接手的中国经济,确实是个濒于崩溃的“烂摊子”——

  工业:近九成是分散的个体手工业经济。人均产纱、产原煤、发电、产钢,还不到英国工业革命初期的水平。连铁钉、火柴都冠以“洋”字,依赖进口。

  农业:1949年全国粮食产量比抗战前的1936年下降了21%,棉花产量只及1936年的一半。水旱灾害频仍,农村已陷入破产之境。

  人民生活:大多数人处于温饱不足的境地,4000万灾民挣扎在死亡线上。中国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

  “由革命转入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着经济上能否站住脚的生死考验。”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说。

  义无反顾地踏上社会主义征程的中国共产党人,没有停留在“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的奋斗阶段,而是发出了“更要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誓言。

  今天,当我们翻开新中国建设史,不能不惊叹当时那种火热的干劲和飞快的速度。

  1952年7月,穿越巴蜀的成渝铁路建成通车。这条早在清朝末年就酝酿兴建的铁路,拖了半个世纪未铺上一根铁轨,新中国仅用了3年时间。

  1950年到1952年,水利建设挖掘的土方超过17亿立方米,相当于挖掘23条苏伊士运河。

  仅仅用了3年时间,到1952年,全国粮食、棉花、钢铁、原油、水泥、电力、原煤等产量就超过新中国成立前历史最高水平。

  在全面恢复经济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已经把目光瞄准工业化建设——1953年,以大规模工业建设为标志的“一五”计划全面铺开。

  工业化是强国的必由之路,但在当时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小手工业基础上,不可能建起社会主义大工业。由此,党中央提出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

  1956年,中国历史又迎来一个关键节点——党的八大宣布,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来。

  “在当时国力较弱的情况下,社会主义公有制及以此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体制,能够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资源,迅速形成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刘国光说。

  一个个重大工业和科技突破,填补了空白,撑起了年轻共和国的脊梁——

  1956年7月,第一批解放牌汽车出厂,结束了中国“一辆汽车也不能造”的历史。

  1963年,大庆油田建成,中国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实现了石油基本自给。

  1964年10月,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东方巨响”震惊世界。

  1970年4月,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

  “在几亿人口的农业大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是深刻而伟大的社会变革。由此建起的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积累的经验和启示,为以后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了坚实长远的基础。”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认为。

  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党引领中国把握世界潮流,推动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民族复兴开辟广阔前景

  历史的时针转到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正在勃兴。

  此时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才搞了20多年,加之探索中的一些失误,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速度和规模的差距正在拉大。

  “中国巨变的种子是在1978年种下的,那是30年中央计划经济与30年追赶西方之间的关键转折点。”美联社报道中的这颗“种子”,正是中国共产党把握世界潮流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抉择。

  这是一颗神奇的种子。“把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两个看似不相容的东西结合,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条迥异于先行者的现代化路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胡鞍钢认为。
神奇的种子,产生神奇的“裂变”。

  这是世界罕见的“中国速度”——

  经济总量从1万亿元到10万亿元,用了15年;从10万亿到20万亿元,用了5年;从20万亿元到30万亿元,仅仅用了两年;今天的中国,以近40万亿元的经济总量跃升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这是加速追赶现代化的“中国道路”——

  科技和工业突飞猛进。载人飞船、高速铁路、高性能计算机等关键技术,已跻身世界前列。

  “这从根本上压缩了一场工业革命。这个过程英国用了200年,美国用了100年,而中国则压缩到了一代人。”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研究所所长埃文斯认为。

  这是十几亿人口从温饱到小康的“中国跨越”——

  中国人的预期寿命已达74岁。美国前财政部长劳伦斯·萨默斯推算:如果说英国工业革命期间,一个人的生活水平在生命周期里翻了一倍,在中国这场现代化大潮中,可以翻7倍。

  这是不断刷新历史的“中国奇迹”——

  中国以世界7%的耕地,破解了世界20%多人口的吃饭难题,对“谁来养活中国”作出响亮回答。

  面对“香港回归后将成为‘死港’”的预言,创造性的“一国两制”模式确保了香港、澳门回归后的持续稳定繁荣。海峡两岸交流也呈现“柳暗花明”的态势。今年6月底,大陆游客赴台湾自由行开启,同宗同祖的两岸同胞交流互信更加通畅。

  这是拉动世界增长不可或缺的“中国力量”——

  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已经超过50%。在世界深陷金融危机泥潭时,中国成为最重要的拉动引擎。俄罗斯科学院高级研究员别尔格尔认为,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完全依靠和平手段发展起来的大国,中国的和平发展正为世界各国创造着机遇。

  伟业铭刻史册,丰碑昭示未来。

  站在新的起点上,中国共产党必将在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创造新的辉煌!(新华社北京6月14日电 记者陈二厚、孔博、张辛欣、林艳兴)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03/11 17:3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