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党建

井冈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井冈山,中国革命的传奇之地。

  无数人来到这里,无论之前曾怎样熟悉那段峥嵘历程,这片山岭总是让他们眼中充满惊奇:那些被传唱成歌谣自小就耳熟能详的细节,那些写在诗篇里被无数遍诵读的地点,那些被记录在各种文献里已经成为中国革命道路基石的故事,就在这湘鄂边界上原本不见经传的苍山翠竹之中,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轰轰烈烈地上演过。

  井冈山,是怎样走进中国革命的历史叙事中的?井冈山道路,又对中国革命提示了怎样的方向?

  5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两个“80后”走近井冈山——

  烽火岁月天

  进入五百里井冈,深深浅浅的绿扑眼而来。坐落在罗霄山脉中段星星点点的小城、村庄,绿树掩映,生机勃勃,唯有时不时出现的红色标语和花坛里布置的工农斗争形象,提醒着来访者,“老区”到了。

  井冈山的斗争,浓缩在一幅巨画中。走进井冈山革命斗争全景画馆,长112米、高18米、360°的巨幅画卷给人强烈震撼——厚重的云层,遮不住破晓的亮光。重峦叠翠,林原莽莽,“三湾改编”、“大井练兵”、“茨坪安家”、“井冈山会师”、“八角楼的灯光”、“龙源口大捷”、“黄洋界保卫战”、“向赣南闽西进军”等8个重大历史事件镶嵌其间,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的伟大革命实践。

  1927年春夏之交,大革命失败。9月,经历了秋收起义后的严重挫折,时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的毛泽东果断决定,放弃攻打长沙,带着起义军向南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开始了创建革命根据地的艰苦斗争。

  循着先烈的足迹,记者来到永新县三湾镇。枫树坪下,永新县委党校校长邓智飞为我们讲述了三湾改编的经过。就在那棵枫香树下,面对天天有逃兵、内部分歧严重的局面,毛泽东将秋收起义余部700多人进行了缩编,并确立了“支部建在连上”的重要建军原则,从而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红军之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虽然部队在三湾只停留了5天,但新型人民军队制度在这里确立。井冈山的星星之火,从此燃遍了大江南北。”邓智飞说。

  在茅坪,沿着仄仄的木楼梯爬上八角楼,斑驳的油灯依然临窗摆放,砚台似乎还散发着墨香,一个伏案疾书的身影仿佛出现……80多年前,毛泽东总结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经验,在这里完成了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名篇,提出了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权三者紧密结合起来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奠定了基础。

  黄洋界、龙江书院、会师广场、大井军部旧址、小井红军医院……红色的土地,犹如一个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述说着当年连天烽火中,先辈们以信念和智慧,探索出走向胜利的道路。

  故地换新颜

  毛泽东为何选择井冈山作为根据地?井冈山干部学院教授、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原馆长黄仲芳说,这里地处湘赣边界,属于“三不管”地带,且山势险要易守难攻;离中心城市武汉、长沙、南昌、广州比较远,反动势力比较薄弱;受大革命影响,各县普遍建立过共产党、工会、农会等组织;有自供自给的农业经济,便于解决部队给养。

  黄仲芳的解答给记者这样一个印象:这里曾经交通闭塞、贫困落后。然而,一个绿色自然与现代气息融合的井冈山又真真切切呈现在眼前——

  华灯初上,挹翠湖畔隐约传来歌声。不远处的天街,是有名的步行街购物广场,各色土特产和工艺品琳琅满目。在此做生意的大都是当地和周边县市的居民。“当年反围剿失利井冈山失守,这里曾被反复烧杀七昼夜,寸草不生,鲜血染红了溪水。”黄仲芳说,井冈山人民为革命作出的牺牲是巨大的,他们也是最朴实、最坚强的。

  而今,现代化的高速公路、机场、铁路修到了井冈山,柏油路穿山越岭,将曾经偏远分散的革命遗址连接起来,形成了中国最大的“红色旅游”景观群落之一,载着成千上万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游客的大型巴士,循环播放着歌颂毛泽东和红军的经典旋律来往穿梭。

  “旅游业快速发展之后,我爷爷老家那边也办起了竹凉席厂,村民富起来了。马源坑这样一个百来户的小村庄,资产超过百万的不下十户。”革命烈士袁文才的孙子、井冈山干部学院教授袁建芳说起井冈山的“幸福指数”,一脸自豪:“这既有中央的大力扶持,也是依靠了井冈山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传统。”

  精神天下扬

  1965年5月,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对身边的同志说:“井冈山的斗争,指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新方向。中国革命如果没有这些根据地做后盾,就不可能取得全国的革命胜利。”

  此后的岁月中,井冈山精神被逐步归纳为“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实事求是、勇闯新路,艰苦奋斗、敢于胜利,依靠群众、无私奉献”。

  井冈山人也许是最积极“输出价值观”的一群人。一路走来,记者不断听到他们讲的朴实道理,看到他们身上践行着的井冈山精神。作为烈士后代,袁建芳在工商局工作时就利用业余时间给游客讲井冈山精神,也讲他爷爷袁文才的故事。袁文才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为党和革命事业几乎倾其所有。

  袁建芳说,自己之所以执着地宣传井冈山精神,因为这种精神确实是宝贵财富,是国家、单位、个人取得成功的强大动力,值得自己一直做下去。“爷爷泉下有知,看到他战斗过的地方兴旺繁荣,发展成了革命圣地,看到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带领人民过上了好日子,也会感到欣慰。”

  女民兵欧阳也是一名井冈精神的积极传播者。欧阳隶属于井冈山旅游服务中心的民兵分队,讲起井冈山的斗争故事,如数家珍。在小井红军医院遗址前,她讲到当年师长张子清送盐的故事,声音哽咽。张子清负伤后,将用于伤口消毒的盐,全部省下来给了战士,最终伤口严重感染,牺牲时年仅29岁。

  在欧阳指点下,记者来到小井红军烈士墓旁一处小山坡上,那里安葬着一位令人崇敬的老红军战士——曾志。虽然官至中组部原副部长,但这里只有一块半椭圆形的不起眼的石碑,上面写着 “魂归井冈——红军老战士曾志”。曾志曾经在小井医院工作,因斗争情势严峻,她产下的一名男婴托付给了当地人抚养。新中国成立后母子重逢,曾志却没将儿子留在身边,又让他回井冈山继续务农。“也许在她心目中,儿子是属于井冈山的。井冈山将他养大,将来自然还要献身井冈山的建设事业。”欧阳这样评说。

  井冈山两年零四个月的斗争,牺牲的先烈有4.8万余位。“在人口稀少的湘赣边界,每天约有56个人牺牲,意味着几十个家庭破碎,这是多么沉重的一个数字啊。”袁建芳说,红军战士正是在这样巨大的牺牲中继续革命。在井冈山,不管是军长、连长还是普通士兵,大家一样吃野菜、睡稻草,不管遇到多大困难,心中怀着一样坚定的革命信念。“在当代社会,弘扬井冈山精神,更有其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记者手记

  唱起那红红的歌谣

  “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亲口尝了颗粒粗涩的红米饭,才体会出当时的艰苦。可红军战士们却能苦中作乐,体现出一种斗志昂扬的革命乐观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在绕山疾行的大巴上,唱着这些歌谣,民兵导游还讲起一桩轶事。最初何长工写这阙歌谣的时候,有一句 “金丝被儿盖身上,……赛过法国钢丝床”,毛泽东看了后提议说,我们的战士和老百姓没去过法国,也没睡过钢丝床嘛,要讲他们听得懂的话。后来作者将其改成了“暖暖和和入梦乡”。

  虽然故事的真实性无从考证,却让笔者感受到那些红色歌谣的“弦外之音”——在井冈山,年轻的共产党人放弃了国外现成的革命模式,不断探索寻找适合中国的革命道路。他们放弃了城市暴动的既有经验,转而深入农村创立根据地。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前路亦未可知,此时唯有依靠群众,掌握武装,才能保存并壮大红色革命力量。在这样波诡云谲的形势下,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建立了“为人民所有”的义务兵制,将土地分给劳苦大众,建立起革命政权。

  唱起那些红红的歌谣,一些被淡忘的记忆突然清晰起来。即便在生活变得优渥的当代,我们仍面临改革发展的瓶颈,以及社会深层次的矛盾,解决这些问题仍需要勇闯新路,也仍需要依靠群众。或许在重温“红米饭南瓜汤”的歌谣时,我们能有所感悟。(记者 张骏 钟菡)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03/11 17:34:25